美國國務院的《投資環境報告》每年由美國各地使館和駐外單位執筆,提供駐在地的相關資訊與投資環境的評估。《投資環境報告》的內容包括擴大開放外資與投資人保護措施等實例,以及外資所面臨的挑戰和障礙。
以下為美國國務院發行的年度《投資環境報告》。
2019年 投資環境報告 (概述)
「以GDP而言,台灣是世界上前25大經濟體,也是美國2018年第11大貿易夥伴。台灣也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環節,東亞貨運和轉運的中心樞紐,以及先進研發的主要中心。美國是台灣第二大單一外人直接投資來源,2017年時,美國在台灣的外人直接投資總額高達170億美元。」
美國國務院於2019年7月11日發布了2019年度投資環境報告 (Investment Climate Report),這份年度報告提供在地市場的分析。這份報告的台灣部分指出,台灣歡迎並積極吸引外人投資,然而,台灣的投資環境仍然面對了若干結構性的阻礙,像是過度或不一致的監管,以及國內和國有企業的市場影響力。本報告亦指出,新的外人投資條例修正法案通過後,簡化的投資審核與申報機制將有助台灣吸引更多外人投資。報告全文請參考:https://www.state.gov/reports/2019-investment-climate-statements/
2018年 投資環境報告 - 台灣 (摘要)
台灣是區域以及及全球貿易與投資的重要市場。以國內生產毛額 (GDP)規模而言,台灣是全球前二十五大經濟體之一,也是2017年美國第十一大貿易夥伴。台灣是一個仰賴出口的經濟體,擁有二千三百萬的高素質人力,同是也是全球供應鍊的重要一環,東亞的貨運與轉運中樞,以及重要的先進技術研發中心。
台灣歡迎也積極吸引外人直接投資 (FDI),並與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企業建立夥伴關係。蔡英文總統提出了藉由增加國內投資以及外人直接投資來驅動經濟成長的計畫,希望能夠利用台灣在高科技、製造業以及研發上的優勢來吸引外人投資。台灣中央政府計劃在全島擴大實體與數位基礎建設的投資,以協助推動這項投資策略。行政院賴清德院長也宣示推動投資為優先政策目標, 而且自2017年9月起, 賴院長已持續召開數場降低投資障礙的跨部會會議. 台灣當局亦已引進新的規則,以建立現代化的法規架構,創造活絡數位經濟 。
金融、批發與零售、以及電子業是仍是台灣吸引最多外人直接投資的產業;台灣也吸引了來自不同產業的美國投資人,包括了高科技、數位、傳統製造業,以及服務業。美國是台灣僅次於荷蘭的第二大單一外人直接投資來源國,而許多美國公司其實是透過荷蘭間接投資台灣。根據美國商務部2016年的資料,美國在台灣的直接投資存量達到162億美元,而美國服務業對台灣的出口也達113億美元。
台灣投資環境的結構性障礙包括: 過度與不一致的法規;本國企業與國營企業在公用事業、能源、郵務、運輸、金融及房地產等市場的影響;在若干被視為敏感產業的外資限制;以及對於可能涉及中國資金的嚴格審查。台灣吸引到的私募基金投資規模為亞洲最低的國家之一,美國私募基金業者也對投資審查程序缺乏透明度與可預測性表示關切,特別是在某些被視為敏感,但允許外國人投資的產業。企業對於台灣為因應2025年廢核, 而改以燃油以及再生能源取代的長期能源政策可行性仍存疑, 也表示更僵化的勞動新法將降低企業對彈性勞動力的需求。 台灣在2016年底實施了要求所有行政機關研擬的法律與法規命令草案,均需先經由60天公告評論期的新措施;但這項措施尚未全面一致性地落實。台灣正在修訂外人投資相關法規, 希望簡化後的申報與審核機制可以吸引更多外資來台灣投資。台灣的法規沒有任何性別上的差異,而且台灣針對女性創業家提供特別的貸款項目。
2017年 投資環境報告 - 台灣 (摘要)
位於東北亞與東南亞交界的台灣,是此區域與全球貿易投資的重要市場。以國內生產毛額 (GDP) 規模而言,台灣排名全球前二十五大經濟體之一,也是美國的第十大貿易夥伴。台灣是一個仰賴出口的經濟體,人口數為二千三百萬,擁有高素質人力,同時也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東亞的貨運與轉運中樞,以及主要的先進技術研發中心。根據台灣官方預估,隨著近幾年來全球景氣復甦,台灣2017年的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2%。
台灣歡迎並積極吸引外人直接投資 (FDI),並與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建立夥伴關係。2016年1月當選,並於同年5 月就職的蔡英文總統,提出了藉由增加國內投資以及外人直接投資來驅動經濟成長的計畫,希望能夠利用台灣在高科技、製造業以及研發上的優勢,聚焦發展智慧機械、國防、航太、綠能、生物科技、生技醫藥、以及物聯網 (IoT) 等重點產業。台灣當局計劃在全島擴大實體與數位基礎建設的投資,以強化這項投資策略計畫的推動。
作為一個相對開放與自由的經濟體,台灣受惠於大規模的外人直接投資,以及所伴隨而來的管理與技術專業提昇。金融、批發與零售、以及電子業是台灣過去十年來吸引最多外人直接投資的產業;台灣同時也吸引了來自美國不同產業的投資人,包括了高科技、數位、傳統製造業,以及服務業等。美國是台灣僅次於荷蘭的第二大單一海外直接投資來源國,而且許多美國公司其實是透過它們的荷蘭分公司間接投資台灣。根據美國商務部2015年的資料顯示,美國對台灣的直接投資存量達到150億美元,而美國民間商業服務業對台灣的出口總額而也超過120億美元。台灣是美國智慧財產權的主要採購者,在2015年,台灣花了近53億美元購買美國的科技與影音商品授權。
台灣投資環境的結構性障礙包括了:過度與缺乏一致性的法規,本土與國營企業在公用事業、能源、郵務、運輸、金融及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力,若干被視為敏感產業中對外資的限制,以及對於可能涉及中國資金來源的嚴格審查。台灣央行對於可能影響本地外匯市場的大額外匯交易,仍保有要求交易分日分批進行的權利。台灣為亞洲吸引私募基金投資規模最低的地區之一,美國私募基金業者也對台灣投資審查過程中長期缺乏透明度與可預測性表達關切,特別是在某些被視為敏感但卻允許外人投資的產業-。共享經濟業者也面臨了因為保護本地產業,以及缺乏已許可投資案可遵循法規所造成的障礙。台灣在2016年底實施了新措施,要求所有行政主管機關研擬的法令規章草案必須有60天的公告評論期;這項新作法雖獲得美國商界肯定,但尚未被一致遵守。
完整報告全文請點此(英文): Investment Climate Statements for 2017 (Taiwan)
2016年-2009年 投資環境報告 - 台灣 (英文)
- 2016年度 投資環境報告 – 台灣 (英文)
- 2015年度 投資環境報告 – 台灣 (英文)
- 2014年度 投資環境報告 – 台灣 (英文)
- 2013年度 投資環境報告 – 台灣 (英文)
- 2012年度 投資環境報告 – 台灣 (英文)
- 2011年度 投資環境報告 – 台灣 (英文)
- 2010年度 投資環境報告 – 台灣 (英文)
- 2009年度 投資環境報告 – 台灣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