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2019年6月3日 蓬佩奧國務卿在天安門抗議活動30周年紀念日發表聲明 在6月4日這天,我們向止於1989年6月4日中國人民英勇的抗議運動致敬,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派出坦克車進入天安門廣場,暴力鎮壓呼籲民主、人權及終止腐敗橫行的和平示威運動。匯集在北京及中國各地其他城市的上萬名抗議者,為尋求國家的美好前景遭受了巨大痛苦。死難者的人數至今不得而知。我們向仍在為失去親人而悲痛的家庭深表痛惜,其中包括勇敢的天安門母親們,她們甘冒巨大的個人風險,永不停息地追究責任。30年前發生的事件仍在觸動我們的良知,以及全世界熱愛自由的人民的良知。 在那以後的幾十年裏,美國曾希望中國融入國際體系能夠帶來一個更開放、更寬容的社會。但這些希望破滅了。中國的一黨專政不容忍異見,而且在任何符合其利益的時候都會踐踏人權。今天,中國公民遭受著新一波侵權行徑,特別是在新疆,共產黨領導人在那裏處心積慮地試圖扼殺維吾爾文化並摧毀伊斯蘭信仰,包括動用關押超過100萬名穆斯林少數族群的手段。但即使在共產黨建立一個強力監控的國家之時,普通的中國公民仍在繼續尋求行使他們的人權、組織獨立工會、通過法律體系追求正義,或者只是表達他們的觀點,而許多人卻因此遭受懲罰、監禁甚至酷刑折磨。 我們向30年前在天安門廣場勇敢地挺身而出、爭取自身權利的中國人民英雄們致敬。他們大無畏的榜樣一直激勵著後代在世界各地發出要求自由和民主的呼聲,柏林圍牆的倒塌以及隨後幾個月東歐共產主義的終結都深受天安門事件的啟發。 我們敦促中國政府完整、公開地說明遇難或失蹤者的情況,以告慰這一黑暗歷史階段的眾多受害者。這樣的步驟能開始顯示出共產黨尊重各項人權和基本自由的意願。我們呼籲中國釋放所有因爭取行使這些權利和自由而被關押的人,停止使用任意羈押手段,並改變將恐怖主義與宗教和政治表達混為一談的適得其反的政策。中國本國的憲法闡明了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歷史表明,當政府響應本國公民的要求、尊重法治、維護人權和基本自由時,國家就會更加強大。
本文章 蓬佩奧國務卿在天安門抗議活動30周年紀念日發表聲明 第一次出現在 美國在台協會.
]]>至少自2014年以來,與中國國家安全部相關聯的中國網路行為者侵入美國和全球多家管理服務和雲端供應商的網路。這些中方行為者利用侵入的管道對供應商客戶端網路造成了損害,全球至少有12國的企業受到影響。
本文章 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和國土安全部部長吉爾斯騰·尼爾森聯合發表聲明: 中方行為者對全球管理服務供應商造成損害 第一次出現在 美國在台協會.
]]>國務卿蓬佩奥就前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去世發表聲明
本文章 國務卿蓬佩奥就前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去世發表聲明 第一次出現在 美國在台協會.
]]>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奥在美中外交與安全對話表示:「川普總統曾表明,美國尋求與中國建立一種以公平、互惠和尊重為基礎,且具建設性和注重結果的關係…關於我們與民主台灣的強健關係,我重申美國的政策沒有改變,我們對中國在壓縮台灣國際空間的過程中採取越來越多脅迫他國的做法感到擔憂。」| OT-1840 | 2018年11月9日
本文章 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奥 於美中外交與安全對話上致詞 第一次出現在 美國在台協會.
]]>國務卿蓬佩奧在出席8月3日由美國和馬來西亞在新加坡舉行的美國與東協部長級會議後,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談論到美國的印太戰略時指出:「我們希望每一個國家都能崛起。我們希望各國都有機會發展貿易,購買美國商品,同時向美國銷售產品。」
本文章 國務卿蓬佩奧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 第一次出現在 美國在台協會.
]]>國務卿邁克•蓬佩奧(Michael Pompeo)於第51屆東南亞國家協會外交部長會議暨相關會議(51st ASEAN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 and Related Meetings)上致詞與媒體見面會(Press Availability)
本文章 國務卿邁克•蓬佩奧於第51屆東南亞國家協會外交部長會議暨相關會議: 媒體見面會 第一次出現在 美國在台協會.
]]>國務卿蓬佩奧 (7月30日): "美國人民與全世界都和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有著密切的利害關係。正因為如此,印太地區必須自由而開放。…在台灣,經濟發展與創造一個開放民主的社會具有等量的重要性,因此才能發展成為高科技重鎮。"
本文章 國務卿邁克·蓬佩奧談 “美國對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經濟願景” 第一次出現在 美國在台協會.
]]>國務卿蓬佩奧: 經濟外交一直是國務院的核心使命。這意味著,我們將美國的實力、經濟力量和影響力作為一種政策工具來幫助實現美國的利益,並在世界各地推廣美國價值。
本文章 國務卿邁克•蓬佩奧 關於美國經濟復興的演講 第一次出現在 美國在台協會.
]]>紀念「國際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
本文章 紀念「國際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 第一次出現在 美國在台協會.
]]>